洞悉互聯網前沿資訊,探尋網站營銷規律
作者:Smileby陌少羽 | 2017-09-06 09:59 |點擊:
UGC = User Generated Content ,所謂用戶產生內容,這也是良多互聯網巨頭成功的基礎。
這不算熱門新聞了,大概幾周前的一則新聞,很有趣,在海內這個事情談論的人未幾,今天才想起來,實在值得分享一下。
美國一家初創企業,叫做hiQ Labs,是一家從事獵頭相關的創業公司,他們做了一件這樣的事情,編寫腳本抓取LinkedIn的數據。那么,LinkedIn就基于他們的反爬取軟件禁令,先是通過律師函要求對方休止抓取,威脅無效后向美國當地法院發起訴訟。
結果非常有意思,可能會出乎良多人的意料,LinkedIn敗訴了,聯邦法院裁定,抓取不侵權,而LinkedIn自己設置的反爬取條例,本身反而是無效的。
這個邏輯是什么呢?
LinkedIn 上的用戶公然數據,其數據所有權屬于用戶,而非平臺,用戶愿意在此平臺公然個人簡歷和技能信息,(除非另有標注)說明不介意被轉發,而hiQ Labs作為獵頭服務商,其行為不能證實對用戶的隱私造成了傷害。
法官Edward Chen在裁定中,特地呼吁LinkedIn對CFAA做“廣泛的詮釋”:“假如采納LinkedIn的行為,那么將對互聯網的開放訪問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是議會在三十年前頒布CFAA時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還記得當年百度起訴 360 抓取數據的事情么?題目來了,百度知道,百度貼吧,百度百科,百度文庫的數據,所有權畢竟屬于誰?是百度,仍是作者?甚至百度如上平臺里的內容,都不好說是從哪里轉發來的,原作者是誰。
當然,LinkedIn正在上訴,這事未來會不會有反轉還不好說,不外對于創業者來說,這個案例值得關注和研究,巨頭構建了強盛的內容平臺護城河,但題目是,這些內容真的屬于巨頭么。
但對于習慣抓取別人內容山寨的創業者來說,也不要過于自得,記住一個樞紐點,在這個案例里,抓取用戶的LinkedIn簡歷,形成任何有價值轉化時,公然簡歷的用戶是整個事件的受益者,用戶的權益在這一過程中并非被侵犯。(除非存在大量騷擾電話,那就另當別論。)
但假如你抓取一個作者的文章并改頭換面,這個作者的權益在整個過程中受損,而只有你受益,這個事情,就屬于嚴峻的侵權了,作者完全有權利申訴。
前段時間和人交流我們網課平臺,對方很關注一個題目,在我們平臺開課,以后是否可以把課程拿到其他平臺,我說當然可以,課程所有權完全屬于講師,在需要的時候,我們平臺可以協助維權,但這個也是需要講師授權才會進行的。
然而,必需說,在中國,類似的事情,很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