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互聯網前沿資訊,探尋網站營銷規律
作者:狐靈科技 | 2019-08-18 15:16 |點擊:
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在參觀考察騰訊公司時指出:“現在人類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這樣一個階段,這是一個世界潮流,而且這個互聯網時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生產力的發展都具有很大的進步推動作用。”的確,互聯網已經融入社會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以及治理方式。而“互聯網+”的提出可以說正是基于這樣一個趨勢的深刻洞察和智慧因應。那么,問題來了——
“互聯網+”是什么?
官方版:“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馬化騰版:“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各行業的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并不斷創造出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構建連接一切的新生態。
阿里版:所謂“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
李彥宏版:“互聯網+”計劃,我的理解是互聯網和其他傳統產業的一種結合的模式。這幾年隨著中國互聯網網民人數的增加,現在滲透率已經接近50%。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使得互聯網在其他產業當中能夠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網民很高興地看到,過去一兩年互聯網和很多產業一旦結合的話,就變成了一個化腐朽為神奇的東西。尤其是O2O(線上線下)領域,比如線上和線下結合。
雷軍版: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提“互聯網+”,意思就是怎么用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和互聯網的思維與實體經濟相結合,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增值、提效。
分析不同的版本,我們可以發現其內涵有共性,也有細微的差異。比如馬化騰版和官方版做比較,可以發現,盡管兩者措辭不同,但從整體上看兩個版本基本是在講同一件事:發揮互聯網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基礎性作用。從落腳點來看,二者表述略有不同:官方表述是“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馬化騰提到的是“連接一切新生態”。應該說前者更宏觀,強調了整體、大局;后者更基礎、更科技、更人性。
而對于“互聯網+”行動計劃,報告提出重點促進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值點,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環境,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強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